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度过危机的过程。每一次人生的危机和低谷都是一次成长的蜕变,尽管有脱壳的痛苦,但是危机之后,你便有了更大的空间和人生的高度。这是任何一个人成长必然的经历。如果在危机面前,自己无法逾越而认输,退缩不前,那么以后的危机就会成认为无法逾越的障碍。
毛姆在他的读书随笔《读书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》中,写到”生活中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,谁都想不到,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究竟会在什么时候派上用场”(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,232页)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,读书不仅丰富我们的知识,更重要的是他能为我们提供危机的避难所。这小小的知识点,也许是一点技能,也许是一句精神的强心剂,为我们提供度过危机的力量。
我读初中的时候,正是韩寒第一次参加新概念作文,轰动一时的文章《杯中窥人》和《穿着棉袄洗澡》问世的时间。那时候没有网络,我读他的文章实在学校操场边上的阅报栏里。那时候我正处于青春期,对于突然闯入的世界和自己的人生,充满了迷惑以及对现状的不满。韩寒的文章为我的不满加持了武器和合理的理由。我初一的成绩是班级前三,尤其是语文成绩年级第二,我的作文也是年级出了名的。但是这样的好成绩,并不能让我停止思考与行动。青春期的悸动,我并不认为那是叛逆,其实那是一种自我的觉醒,一种自我建构世界的行动,它必然开始于破碎。我的成绩随之下滑,从初一的班级前三,到了初二已经落到了班级后十名。
我陷入了一种撕裂中,一种力量是父母的期望,以及我之前的辉煌,一种是自我的迷茫,那时候的人生我感觉已经跌落低谷。我觉得我的人生既是辉煌的,因为还有未来,又是灰暗的因为我已经堕落成了学渣。韩寒的作文可以成为我们质疑当下的支持者,但却无法为我们建构一个新的世界,无法让我们走出困惑的现状。
我把我的困惑写信告诉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的表哥,他回信简短,已经忘记了内容,只记得随心寄来的是一本薄薄的小书《罗兰小语》。罗兰是位广播人,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,偶有感触便会记下只言片语,这样慢慢就累积成一本书。那时的我,还不具备消化理论框架的能力,罗兰小语恰恰就像一棵幼苗与毛毛细雨的关系,雨太大苗被冲垮,雨太小又不解渴。
“以思想和力量来胜过别人的人,我并不称他们为英雄,只有以心灵使自己更伟大的人们,我才称为英雄。”“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,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。”“在你要战胜外来敌人之前,先得战胜你自己内在的敌人;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,只要你不断的自拔与自新。”这本书给予了我力量,每一段话在今天看来尽管十分的平常和俗气,但是对于当时的我而言,却是久旱的甘露。
大学毕业之后,我找工作也碰壁不少。找到工作因为不喜欢,也给我带来很大的压抑。青春期的成长是一段阵痛,那么从校园到社会同样是阵痛。大学毕业之后,我工作的挫折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进入社会。工作上的碰壁和压抑,再一次让我们怀疑人生。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坚强的人,甚至心理和性格还十分地脆弱。我觉的我什么也做不了,对于未来又出现了曾经那种灰暗的悲观。此时,我什么也不能做,只能强迫自己安静下来,读《泰戈尔诗选》,毛姆的《人生枷锁》,罗曼罗兰的《巨人传》,中学时代是中国的罗兰写的书陪我度过危机,这一次是欧洲的罗兰给予我力量。尤其是《巨人传》,给我很大的力量。而毛姆《人生的枷锁》更是写了一个身有残疾的人,怎样一步步成长的故事。
读书,在我人生的危机中,并没有让我逃避,因为好的书籍并不会制造一个不存在的舒适环境,让你躲避其中,不愿走出舒适区。好的书籍是一个避难所,你能在这里汲取力量,稍作休整,疗伤自愈。好的书籍,能帮你挡住外来的伤害,让你有力量和高度不去理会那些恶意中伤的意见和眼光。好的书籍,更能让你有格局,更有生命的宽度。
读书,总是对的,好的书籍让你不会觉得虚度时光,好的书籍能让你休息。
什么是休息呢?休息就是暂时放下让自己觉得劳累的工作,做一些身心愉悦的活动。一个体力劳动者,他的休息可能是坐着假寐一会,一个脑力劳动者,他的休息可能做一些体力劳动。但是前提是这些休息能让你觉得身心愉悦,只有愉悦才能放松。读一个好故事,一本好书,一篇好文章,同样能让我们感到身心愉悦。如果你觉的读书很累,那是你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。
对于基督徒来说,读书是信仰的要求,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闲情雅致。读圣经让我们更了解上帝和耶稣,读教会是让我们认知教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的成长,读灵修的书籍,我们心灵被滋养,哲学让我们更加睿智。如果说信仰是我们的避难所,那么这个避难所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,它必须在我们不断的阅读中,在我们阅读的喜悦中,一砖一瓦建立起来的。
阅读,为我们的心灵建立一个避难所,它不会倒塌,也不会陈旧,它在我们身上,永远保护我们。
欢迎透过邮箱与作者联系交流:lidaonansir@163.com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